全球氣象的資料共享推動
世界氣象組織過去兩周剛完成兩年一次的大會,獲得193個國家通過一項很有前瞻的政策,就是地球資料的國際交換的統一政策。
台灣從 1972年退出聯合國後,就不是世界氣象組織 WMO 的會員國,未來當全球加速交換推動新政策時,我們有必要密切注意發展,尤其氣象是全球開放資料(OPEN DATA)的代表,要把核心資料開放,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勢必對原有的資料保護及門檻限制有挑戰。
這裡面有兩項重要內容:
1. WMO 會員應在免費和不受限制的基礎上提供核心資料(core data),這些資料是提供服務以支持生命和財產保護,以及所有國家人民福祉所必需的,並且需要無縫和準確地進行監測和預測天氣、氣候、水和相關的環境條件。
2. 會員還應提供支持全球、區域和國家的地球系統監測和預測活動,並進一步協助其他會員在其所在地提供天氣、氣候、水和相關環境服務所需的資料。
這些不見得只有氣象,包括
1. Weather 天氣
2. Climate 氣候
3. Hydrology 水文
4.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大氣組成
5. Cryosphere 冰凍圈
6. Oceans 海洋
7. Space Weather 太空天氣
核心資料和目前開放的資料有很深層次的不同,政府與民間在氣象事業的發展分工是越來越明確了,政府有自己的職能及立場,希望台灣能看清楚這趨勢。
wmo data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62 民主化天氣資料】
資料經濟中,氣象扮演什麼角色?
一則是氣象資料非常的大,每天都要觀測收集並預測,每天以數百GB 到1TB增長的速度成長,累積的資料更可觀,尤其需要更細緻更即時的資料,只會越來越大,全球各產業很難找得到類似的巨大資料。
而多數公司會認知氣候/天氣對營運帶來的衝擊,也會用到許多氣氣象資料,因此談資料經濟時,一定都會把氣象產業的發展經驗納入。
我們氣象人很幸運的,全球的氣象模式,多數的運算結果是公開的,不是公開圖資,而是公布原始資料,僅有少數的單位,例如歐洲中期預報中心,因為他們資料品質世界一流,而且穩定,目前有數十家氣象公司巨資購買他們的資料為主要參考來源,參與或合作的歐盟或非歐盟國家也有參與。
多數政府氣象局也已公開或免費方式,讓各界取得,因為模式的成效好不好,絕對不是自己靠文宣說多棒,而是真實的回到使用者可以回饋來促進雙贏。
過去的全球氣象模式,需要很的人力與資源,幾乎都是各國氣象單位在投入,但隨著這幾年的發展,例如過去的松下(Panasonic)也有全球氣象模式部門,當時的負責人 Jacobs 已經被提名為 NOAA 的署長。而IBM 併購的 TWC (The Weather Company) 這幾年也發展 GRAF 的氣象模式,也挑展全球模式3公里的解析度,目前我們尚未看到 GRAF 的實際成果,但很期待不同的來源,可以挑戰目前公認的氣象冠軍 ECMWF。
https://newsroom.ibm.com/graf-democratizing-the-worlds-weather-data
以氣象預測的服務角度,民間的服務較有創意及彈性,遠比政府更能符合客戶需求,因此 TWC 的服務是可以期待並帶動一波產業發展,雖然同為氣象公司,但我也樂觀其成,或許未來資料也可以包含部分在內。
多元的服務管道,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因為發展中國家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導致的日益極端的天氣的影響。
TWC的主管將這項工作稱為“民主化天氣資料” (democratizing weather data),以供全世界共享。
TWC科學與預測業務負責人Kevin Petty表示:“我們致力於將高解析度的數值模式帶給大眾。” 『我們意識到全球存在差距。真正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使用它。』
WMO 因為知道光靠政府發展無法符合各界需求,需要民間產業一起合作帶動才有機會,所以才推動全球氣象產業。
我曾與歐美的氣象主管聊到這觀念,他們致力開發較高成本的氣象上游的觀測與預測模式,這是無法取代的,民間氣象產業是負責把這資料提供給各種領域的需求者使用,因為政府氣象單位實在沒有太多能量去做服務的工作。
而他們對於民間可以挑戰做全球模式的預測更樂觀其成,因為這也帶動全球模式發展的人才可以流通,更是歡迎有這樣新的應用與技術發展。
這些新的觀念,很需要讓台灣主管氣象科研政策者重新思考,尤其開始近幾年跨到許多服務案例,在預算執行期間可以完成,但結束後就歸零,常常容易淪為報告的成效而已。根本無法落地生根,把民間可做的產業壓縮,很可惜。
如何讓上中下游有個健康的生態系,真的很重要,國際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多看看。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請大家多支持分享按讚
#您的支持就是改變的力量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wmo data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43 參加WMO 大會】
由於我參與開放資料,本身又是氣象專業,所以會稍微留意這兩者個關聯,早在 2015年,在我的臉書就留言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要招開第十七次氣象大會了,我關注的是談 Open Data 及氣象產業 (private sector)。
這幾年我都在外圍的國際會議有參加或探討過類似問題,但 WMO 似乎就是一個無解難題。
我離跑不動,還有一段很長時間,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進得去,把我們台灣的力量融入國際社會,雖然是夢想,這也不是我的責任,但希望別讓下一代覺得我們不努力,讓他們離國際社會很遠!』
https://www.facebook.com/weatherrisk/posts/10154013044316988/
在2018 年,我接受光華雜誌訪問,曾說到「開放資料是普世價值,氣象產業也是資料經濟的一種,加上台灣做得相對不錯,也提供我們軟實力很好的發展空間。」彭啟明樂觀地表示。
https://nspp.mofa.gov.tw/demo_nspp/news.php…
大家對於WHO 比較關心,不過WMO 在全球關注的程度與重要性不亞於WHO。由於我長期的觀察及留意,相隔四年後,2019年六月上旬在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將朝開第18次大會,當中要對氣象產業做成決議,於是我以國際產業會員-天氣風險公司負責人身分,正式申請參加大會,也在2019年底五月正式收到大會邀請函,於是就正式準備這趟第一次參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之旅。
-\-\-\-\-\-\-\-\-\-\-\-\-\-\-\-\-\-\-\-\-\-\-\-\-\-\-\-\-\-\-\-\-\-\-\-\-\-\-\-\-\-\-\-\-\-\-\-\-\-\-\-\-\-\-\-\-\-\-\-\-\-\-\-\-\-\-\-\-
我在 2019年6月6日 · 的臉書提到
相隔48年 第一次參加WMO大會
昨天正式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氣象組織 WMO 第十八屆大會,坐在大會會場內,心裡有些激動,記得我的碩士班教我空氣污染的教授,呂世宗老師,他高齡九十多歲了,他年輕時在氣象局擔任組長時,是負責這業務的,每年都來參加 WMO會議。
十幾年前,他帶我去日本考察氣象時,在列車上和我聊他在WMO 的經驗,說當時中華民國交的錢,要算對岸的人口,所以很貴,後來1971年後,台灣退出聯合國,我們就被趕出來了,昨天我很想打電話回台灣,告訴他,老師我來了。
相隔48年,我雖然不是政府官員,也不代表政府,也沒有政府支持我經費,但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我還是希望幫台灣忙。
心理面很感觸的是這樣的正式大會,國際的組織,中華民國也曾是創始會員,裡面談的都是和每個人相關的天氣,極端化的天災與傷亡,不亞於衛生的議題,這就和世界衛生組織 WHO一樣,和我們每個人都相關,如果我們被屏除在世界之外,是我們台灣人的損失,同樣的也是世界的損失,希望國際現勢,不要因為政治的勢力而有差別,我想這也是聯合國的普世價值。
上一代人的政治紛亂,讓我們被屏除在許多國際場合中,喪失不少機會。或許因為沒有資源,我們反而能淬鍊出不同的能量,贏得更大的尊敬,希望我這一代能努力改變與突破,讓我們下一代能正正式式的坐在裡面,和各國能維持平等合作互助的交流。
過去很欽佩台灣醫界朋友,在不同領域都努力的要突破,如今我們氣象也有進展了,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彭啟明 2019/6/6 8:11 瑞士日內瓦
-\-\-\-\-\-\-\-\-\-\-\-\-\-\-\-\-\-\-\-\-\-\-\-\-\-\-\-\-\-\-\-\-\-\-\-\-\-\-\-\-\-\-\-\-\-\-\-\-\-\-\-\-\-\-\-\-\-\-\-\-\-\-\-\-\-\-\-\-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