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怪你改名鮭魚
文:邱永林
若問最近哪個名字最紅?絕對是「鮭魚」!
某壽司連鎖業者推出這活動時,我還認真想了幾分鐘,到底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誰的名字裡有「鮭魚」的諧音?但是,世代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我萬萬沒想到會真有人為了兩天免費的活動,真的去改名字!而且全台已經累積超過三百人改名「鮭魚」!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新聞時,腦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怎麼會有人貪小便宜到連名字這麼重要的東西都能改掉呢?
但是細想之後,第二句浮現腦海的話是「不教而殺謂之虐。」
(哈哈,小時候的古文教育太成功了)
怎麼說呢?現代父母到底有多少人,曾經把孩子叫到身旁,正正經經跟他們解釋為什麼幫他們取這名字?答案應該是很少。如果孩子們從未有機會知道他們名字所被賦予的獨一無二的意義,那麼又怎能期待他們尊重自己的姓名呢?
我三個小孩剛學寫自己名字時,我就曾跟他們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解釋他們名字的意涵。老大名字中有個「恩」字,我說「因為媽媽生你的時候很危險,差點死掉。是很多醫生和護士把媽媽救回來,所以希望你可以學會感恩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
老二有個「倢」字。「因為你早產,出生時還不到兩千公克。看著保溫箱裡嬌小的你,爸爸媽媽只希望你能平安健康。個子小一點也沒關係,靈活敏捷就好。所以取名有個倢字」
老三有個「楷」字。「在家族中,你是26世子孫中最小的,大家一定都特別寵你。但爸媽希望你不要太嬌氣。做人做事要規規矩矩,像書法的楷書一樣。」
我胸無點墨,但古人當中我對蘇洵為兩個兒子取名的典故,印象極為深刻。
蘇洵雖才高八斗,但因當時朝政腐敗,屢不得志,因此寄望兩個兒子能光耀門楣。他又深知兒子們的秉性,因此命名極有講究,且皆以馬車的零件為名。他在落榜第二年返鄉後,充滿父愛地寫了一篇《名二子說》,解釋為何分別幫二子取名「軾」和「轍」。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蘇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對於一輛馬車來說各司其職,而軾作為車前用做扶手的橫木似乎是可有可無,但一輛車如果缺了「軾」,也就不完全了。當然後世的我們知道蘇軾就是蘇東坡,個性張揚,才氣千年少見,他的父親為他取名時至少應該考慮「軸」、「輪」這種重要零件名吧?蘇洵進一步說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我害怕你太張狂,不懂得修飾啊)。這位瞭解兒子個性且深謀遠慮的父親,擔心長子張揚的個性遭人嫉妒,於是他又給蘇軾起了個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讓他瞻前顧後,謹慎小心。(至於蘇軾有沒有照著父親的期待為人處世呢?那是另一段佳話和悲劇了。)
至於為何幫老二取名「轍」?蘇洵在《名二子說》中繼續寫道「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是車輪印。大意是說:天下的車都是照著車輪印走的。但是論及車子的功勞或性能,轍又不在討論之列。但是,車翻了馬死了,禍也不及轍。轍可以悠遊於禍福之間。果然,蘇轍才氣雖不如哥哥響亮,但一生謹小慎微,終究晚年過得比哥哥安逸寧靜許多。從朝廷退休之後,自號「潁濱遺老」,耕讀參禪,享田園之樂。
至此,可以看出蘇洵這位父親有多麼深愛、深知他的孩子!希望透過取名警惕兩個兒子「性格決定命運」啊!
抱歉,有點扯遠了。
找個時間,不,就今晚,認認真真地跟孩子解釋他們名字的涵義吧。
如果解釋完,孩子們還是要去改名「鮭魚」呢?不要打,不要罵!只要記得跟他們索回當初算命先生取嬰兒名時的三千元。老爸我還可以去吃一頓龍蝦大餐!
(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
現代爸爸大意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2/26 星期五 絕對音樂】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
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裡充當配角。」
SO~~好好照顧自己,請相信所有愛你/妳的人,
不為別的~~~只因為是你/妳……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有一件溫暖的小事,叫陪你吃飯】
我一個朋友,有一個保持了多年的習慣,不管多忙,每個月一定要跟兩個最好的朋友吃頓飯。菜色怎麼簡單都好,哪怕只是一碗炸醬麵。
其實,要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約著見一面,吃頓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跟幾個朋友約吃飯,每次都說,什麼時候約著一起去啊。對方回,好啊好啊。可“什麼時候”真的就成了一個未知數。有那麼一天,訂好了桌子,信誓旦旦地要去赴約了,碰巧老闆臨時讓你加班,說好的聚餐就又耽擱了下來。
我問那個朋友,你是怎麼堅持那個習慣的?或者,時間久了,這種習慣會不會就變成了一個形式?
朋友說,“我一直覺得,朋友圈再怎麼大怎麼多,也比不上和朋友吃碗麵條。現代科技是很發達,可是,畢竟不如面對面來得溫暖。熱氣氤氳中,朋友見面聊天,相談甚歡,還一眼就能看出你胖了,他有黑眼圈了,看你不太開心啊……這些真不是在冷冰冰的電腦或者社群軟體背后能夠感受到的。”
那麼,你有多久沒跟家人朋友一起吃頓熱氣騰騰、推心置腹的飯?
我第一次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並且覺得跟家人朋友吃飯原來是件如此正式、需要慎重作答的事,是在去年。
那次,我代表公司去外地出差,跟另一家公司商討合作協議的細節。那天的會議一直開到凌晨五點,依然有許多細節沒有達成共識,於是決定回房間休息三個小時,然後再議。對方工作團隊中有一個30出頭的小伙子,立馬收拾東西,急匆匆地要往家趕。
「就在旁邊的酒店湊合一晚上吧!」他的同事說。「你這路上往返就得兩個小時呢。」
他笑著搖搖頭,打個出租車走了。
他趕在老婆起床前到了家,輕手輕腳做好了早餐——她最愛吃的三鮮麵,外加一片烤麵包、一個荷包蛋。兩個人迎面對坐,笑意嫣然,邊吃邊聊些工作、生活上的瑣事。等她吃完,他快速地收拾完碗筷,在八點鐘前又回到了會議室。
中午開完會,正好跟他一起下樓去自助餐廳,於是就聊起來。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說,這幾天老婆身體不太舒服,請假在家休養,而他工作這麼忙,晚上回到家,老婆都睡了,所以,陪老婆吃頓早餐,是他們一天唯一能說會兒話的時間。他不想錯過。
我問:“你們是剛結婚不久嗎?還處在新婚甜膩的階段。”
“不是,我們認識十多年了,結婚五年,孩子兩歲。”
我有些詫異了。這樣的狀態,照理說,不太會這麼在意一頓飯要不要在一起吃的啊。
小伙子說,之前其實也不這樣。在那半年前,他得到老板賞識,升了職,從此似乎每天都有寫不完的項目計劃,見不完的客戶,接不完的電話,回不完的郵件。早上天不亮就出門,披星戴月回家,早就成了常態,往往連周末都有忙不完的工作。
幾個月下來,有一天,突然覺得心慌無力,站不起來,眼前一黑,就那麼倒在了電腦旁。同事趕緊扶他躺下,又打了急救電話,送到醫院一檢查,原來是心臟累出了毛病,這下不得不休息了。
養病期間,父母過來照顧他,每天換著花樣兒做他愛吃的。老婆給他送到病房來,就坐在床邊,看著他慢慢吃完。
“我那時就在想,假如當時有個萬一,醒不過來了,我最遺憾的是什麼。有一個項目沒有爭取下來?最想要的那輛車終於還是沒有存夠錢買?說好的換個三房的房子,結果還是只能擠在窄窄小小的房子裡?答案都不是!
他說,“我竟然覺得好久沒有跟家人吃一頓像樣的飯,怎麼那麼讓人難受呢?”
於是,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如此匆忙的意義。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元,包容性也越來越強,可對於成功的衡量標準怎麼還是那麼單一?考上名校,有份高收入的工作,開著好車,住著豪宅,的確是人生贏家。但能陪伴在家人身邊,能常常跟他們踏踏實實地吃頓飯,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被單位派駐國外兩年。任期結束前,領導找他談話,問他是否願意再延一個任期。他開始糾結,駐外的好處是,收入比在國內高不少;缺點是,特別忙,而且由於時差的關系,經常會出現他還在睡夢中,國內的電話又打來的情況。但他想著,不如趁自己還年輕,多賺些錢吧。情感的天平就這樣傾向於再在國外待兩年。
他回國休假那天,一進家門,就看到飯桌上擺著一大碗山藥燉羊肉。爸媽一個勁兒地讓他多吃,說有養胃的功效。他這才想起來,有一天,他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訊息,說因為加班,生活不規律,胃不好了。父母的電話、老婆的電話,很快就打了過來。他應付了兩句,趕緊又投入到工作中。沒想到,家人一直惦記著,知道他一個人吃不好飯,就希望他回家時,能幫他好好調理調理身體。
這種久違的溫暖,讓他回憶起過去——上學時,每天早上出門之前,媽媽都問他今天想吃點什麼;剛結婚那會兒,一有空閑就跟老婆手牽著手去菜市場;離開家了,每年春節前,媽媽老早就開始張羅他愛吃的東西,盼著他回來。可是,什麼時候,我們忙得忘記了那些溫暖,忘記了那些期盼,忘記了那些陪伴。
家人那麼愛你,如果你忙得連吃口熱飯的時間都沒有,他們會心疼的。如果他們準備好一大桌子你喜歡的飯菜,你卻忙得沒時間回家,他們會失望的。如果你愛的家人一直生活在心疼和失望中,你再努力奔忙,又有多大意義呢?
就因為那碗羊肉,他決定不再延期。他說,年輕人要拼搏要奮鬥,這沒有錯。但我們是不是常常以此為藉口,過度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等忙完這個項目再說,等熬到下個月再說,等賺到這筆錢再說……等來等去,你發現,有很多事情,如果今天不去做,可能就再也來不及了。
之前看過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孩子費力地用筷子夾菜,夾不起來,急得大哭,終於吃到嘴裡,就破涕為笑;大人還沒坐齊,一個孩子就拿著筷子想去夾菜,被爸爸阻止,直到長輩先開動,孩子才能伸筷子;一個年輕人過年回家,跑到廚房看老媽做飯,老媽夾起一塊肉就塞到兒子嘴里;一個老漢獨自在家過年,鄰居叫他一起吃團圓飯,他有些不好意思,鄰居熱情地說,“就是多雙筷子嘛”……
為什麼一雙筷子能寄托中國人那麼多的情愫?這其中,有文化的淵源,有家風的傳承,更有滿滿包含對闔家團圓、彼此陪伴的祈願。
而現在呢,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鄉,交通是越來越方便了,可回家的路,卻怎麼越走越長了?通信也越來越便捷了,可是,我們見面的時間怎麼反而越來越少了?我們一起吃頓飯,怎麼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我知道,你很忙,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未來。
只是,不要讓忙,成為不好好回家吃飯的理由。
不要讓電子產品,沖淡了我們渴望彼此陪伴的溫情。
我知道,你真的很忙,你有那麼多事需要去處理。
但是,有一件小事,叫陪家人朋友吃頓飯,那種溫暖,你一定不要錯過。
(文章來源:http://xintype.club/doc97304/1579)
***************************
現代爸爸大意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那些老左鬥小左,小左鬥小雞,自由派打進步派,進步派抹自由派,突然很想贊同毛澤東說的「與人鬥其樂無窮」,尤其站在旁邊看更有樂趣。XD
身為一個20歲時比現在這些左青更傾的「封建退步父權你很國民黨保守派」,實在很想說喔,現在檯面上看到的那些實務左派,其實也沒多務實啦,講得很像實務才是真的。
嘛,各位現在所有看到的社會進步,跟這些當代左青一點狗屁關係都沒,是我們上一代人去努力帶領風向,然後我們這代從2000年後實踐了20年達成的結果。
為何?請問進步文青通常學歷怎樣。
去問任何一個學校教書超過20年的老師問,他每年遇過幾個全校第一名,手上教過幾個第一名,臉書上有幾個第一名現在在幹嘛?拜託,我們有的資料叫做統計,不是偏見,通常想去帶領這個社會往前進的那些進步派,絕大部分都有很厚實的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有一些還有經濟資本。
但其他那些掙扎求生的人呢?很抱歉,對於一輩子都當不了吹冷氣白領的人來說,他的希望就是小孩可以不要跟他一樣,你講其他五四三追求自我,沒多大意義。
美國選舉可以說是照妖鏡,把台灣整批左派切成三大陣營,一種堅持形而上虛幻理念的進步派,另一種維持偏社會主義傳統價值,還有一種守住言論自由等最基礎的自由派。每一派都說自己是自由派、真正的左派,而其他那些打砸搶的是進步派,跟自己無關,然後轉頭罵那些只講言論自由的人不夠與時俱進,堅持某些理念不能妥協。
老的鬥小的昧於現實,小的罵老的背棄理想,進步派說自由派已經極端民族主義右翼化,自由派說進步派都被共產黨滲透破壞。
拜託,就我來看有差嗎,使用的符碼跟膜拜的圖騰根本都一樣嘛!
我接著要講的有兩個,一個叫做教育大家都可以發光發熱,以及平權理念。我所遇過的學校老師,只要經驗超過10年的,或是有2間以上學校教學經驗的,幾乎都有類似的想法,細節有差但大體一致,那就是
「現在窒礙難行的東西講太遠。」
注意喔,不是行不通,是講得太遠,做的太少,結果反而有害。有害的面相有兩個,一個是太過堅持個體發展,結果老師動輒得咎,好像不鼓勵學生表現自我,就是錯的。另一個平權的更慘,現在的社會氛圍已經變成,不照理論走跟教書就不對,連教小朋友避險都是一種父權價值。
發光發熱,講得很好聽,現實就不是這樣,一個班級能未來發光發熱的有幾個?出了一個吳寶春,就鼓勵大家都去念餐飲科,有誰告訴大家餐飲科畢業後幾%會留下。
你現在去特力屋的燈具區,看看展示的燈泡,每一個都發光發熱對不對,特色在哪?那些為了燈泡發光發熱,需要去當燈座、銅線、螺絲的人,永遠陷入黑暗之中?
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很平凡,一輩子都做不出啥可以發光發熱的事情,當一個社會的小螺絲釘難道很丟臉?說白了啦,教了這麼久,看那些學長姊碎念,就知道幾十年來這些永續社運的人,根本都在扯淡。你教小孩要發掘自己的天分,擁有強大的自信,出去後才狠狠發現,原來自己一點都不特別,只是個凡人。
這種落差會有多痛苦?多少學生在臉書上,憤世嫉俗覺得自己發不了財、成不了名,都是政府跟這個世界的錯。各位知道這有多恐怖嗎?不肯扎實學習基礎能力,無論是工商技能還是學科理論,滿腦子都是只要自信就可以突破天元。
學長姐他們擋了20年,已經開始擋不住了,現在這批2x代的青年,連我之前教過的學生也開始出現這種傾向。越是成績好,但實際表現不如預期的,越會責怪這個社會,反倒那些老實承認自己很平凡的,過的自在愜意。不過他們這種表現,大概會被永續社運的人稱作被奴化。
嘛,整套燈具如果摔到地上,哪一個最先玻璃心碎滿地?發光發熱的那個嘛。
另一個,平權價值難道老師反對?沒人反對。那為何學校總是出現各種歧視言論,平權之路迢迢。這問題在哪?
扣掉少數真的就是不吃這套的老師,多半的情況是,依照情境教學,必然會遇到你闡述的內容,不符政治正確。
因為學生進到學校,就會帶來他社群的影響,中產白領學區的小孩,不需要你教,自然就對男女平權非常有概念,我們這些父母輩的,年輕時就已經不是傳統男女相處的態度。小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慣,所以你講解更深入的概念,他們很容易體會。
反之,那些藍領勞工為大宗,甚至郊區偏鄉的地方呢?學生誰鳥你啊,你講的東西跟他從小到大見過的就是不一樣。然後這些學生,10個有8個會去技職體系,根本不會上大學,這輩子最後一次聽到平權理論跟行為的,就是國中。高職誰在管你講這些,全部都是同儕跟放學後的社群在影響。
有能力進行平權教育的公民老師,幾乎都在高中,還是頂尖高中,別說普及到高職,連一般高中都還沒塞滿。在這種情況下你去硬推各種理論上正確的概念,甚至是進步派那些完全不會被這些群體接受說法,學生當場就比你中指了,而且男女都比。
應然跟實然不一樣,我也知道這樣不對,但實際上台灣每年還在培育6-7成以上這種根本不想理你平權的學生,你的社會怎麼可能馬上扭過去?會覺得有改善,那是因為在我們念書的年代,只有1成的學生會接受,現在超過3成,進步300%很大了啦。
學校能做的上限,現在就是至少表面上不能出現歧視行為,但實際上要全部落實,沒辦法。
然後就有人開始滑坡,說「你不這樣做難道就那樣?」、「老師的責任不就是這樣?」
動輒滑坡很煩,再講一次,你那麼會教,自己去教,去那些生長在藍領學區、未改建眷村、老娶年輕外配很多的村莊,教教看就知道了。學生表面上贊同你,是因為老師有權威,私下根本沒鳥你,一樣依循傳統的邪惡父權體制,男女都一樣,例外的會離開這裡,不會留下。
輔導室人力就不夠,光是處理既有案件就煩死了,想要深入的進行平權教育,得要每一科老師都隨時帶入那個思維才可以。
所以很多你覺得的改變,不是因為社會整體變了,是因為在那個保守群落中,不想接受的就離開,還得離開的很徹底,來到都市比較可以找到自己人,簡稱同溫層變厚,所以你以為行得通,故1124大敗成這樣,還得解釋都跟進步價值無關。
我個人,以及學長姐的建議都很實際,你真的想增加這個社會對於平權的前進,還不是激進女權那種自助餐,麻煩下去教書,從小學開始。我們很多從小學接手上來的就歪了,連小學老師都沒有去做,中學最好扭的回去。
結果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只想推個政策改變一切,沒人要下來做苦工。有老師碎念一句,就被酸一百句回去,好像你當老師就應該要做到,做不到就失職。老話一句,你自己來試試看,別囉嗦。別人早就知道這樣做會失敗,才不是因為保守退步不想聽你的。
我就提供點個人經驗,若你在中產白領較多的學區,可以直接切入現代平權的概念,但要拿實作去講,例如夫妻分攤家務的狀況,或是男女朋友交往是否AA制。一定要拿貼近他們生活經驗的說,讓他們略為討論,去思考其合理性,不然聽不懂,直接跳到後現代理論,全部噓你。
藍領勞工以及年輕外配為主的學區,你連現代平權概念講下去都會被比中指,學生直接嗆你。你得要拿生活狀況,像是家事都媽媽做合理嗎,結果錢都被爸爸拿去花,或是啥阿罵辛苦帶大你,阿公整天外面風流。類似這種看地方看狀況的去說,他們才會懂,在感同身受下去逐漸落實那一點點的平等。
各位猜猜看,我拿自己夫妻相處的經驗去說,這個地區的學生反應是什麼?「老師你好娘喔,怎麼這麼軟,要更有主見一點啊」。男女反應都差不多,但同樣的狀況拿去白領為主的學區,「老師你真是現代男性的表率」,或是「你怎麼會讓師母作家事啊,這太過大男人了」,等我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的東西。
想嘗試一套標準用到底,然後現場的隨機調整都是錯的,那你自己去做。
套一位人類學學長的說法,人類今天的社會系統都是運作千百年的平衡,你要打破平衡都要付出代價,重點是誰要買單。
稍微改變平衡,多數人還可以接受,直接打破現有平衡,來推一個你自己認定的標準,就是被激烈反對,革命犧牲的通常都是那些所謂「最需要被幫助的人」。
最後還是苦勸這些亟欲改革現狀的青年,你們理念沒有錯誤,但做法錯的很徹底,那些所謂被奴化到不知道反抗的人,根本沒有被奴役,也不覺得自己有錯,他們只是依照自己的常識判斷,知道打破現有系統,自己會處在更加不利的位置上而已。
很多事情,你不下去體會,不會知道那個平衡的微妙,自以為是的敲碎所有舊時代的象徵,最終結果就會是文化大革命,中國人好幾代都道德虛無化,什麼壞事都會幹。
我最擔心的,不是我現在教的學生,至少到我退休前,應該都不會,而是大概30年後的社會。現在20出頭的年輕世代,在大學中普遍受到左派思想影響,對於習俗與傳統極為鄙視,而這些人在較保守的師範體系中已經出現,學校第一線也開始零星看到幾個新進教師,有這種傾向。
也就是,再過10-20年,高中以下學校很可能會有大量的激進左派思想教師,潛意識去毀壞舊有傳統,他們教出去的學生上了大學就會更極端。大概30-40年後,這些他們教出去的,將會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份子,接著有整整兩個世代都會進入價值虛無化的狀態。
就跟美國現在的狀況一樣,今日那麼容易被滲透,40年前就種下此因。
凡事都要講成本、資源、時間,不相信這些數學,只相信自己是對的,那就會像我們知道的一個老笑話。
「你們怎麼會賠錢到倒掉,都沒有做會計嗎?」
左膠:「會計?這聽來很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