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蕾絲的故事 |
接連著幾篇跟大家說我以前在巴黎誤人子弟時學到的織品冷知識,原以為大家會讀著讀著就不小心度姑轉台,沒想到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好多朋友來訊問織品相關問題,還有日本越後上布的事情。既然故事說開了,那今天我們再來說個蕾絲的故事。
蕾絲是女性們常常看到的一種裝飾性織品,它常常出現在私密的內衣褲、絲襪的邊緣或衣服邊緣的裝飾等等,是極為女性與性感的象徵。法國品牌Chantelle或義大利的La Perla都是有著絲質觸感的高級女性內衣品牌,蕾絲也是這二個品牌擅長運用的織品。
這是我們現在對蕾絲的運用與看法,但蕾絲在歐洲出現時,最早只有教廷裡的神職人員才能使用。為什麼?因為蕾絲不像一般織品,蕾絲沒有經緯線,而是手工用紡錘一點一點編織完成,一小塊蕾絲就要消耗許多時間,是十分珍貴的織品,加上當時的蕾絲都是白色,是聖潔、高尚的象徵。這麼昂貴又高貴,古時候也就只有富有的教廷用得了。
上一集說過人類開始織布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事,因為布是生活必需品。那非生活必需品的蕾絲在人類歷史上就很晚才出現了。什麼時候呢?大概是在15世紀末的歐洲,義大利人說他們發明的,是威尼斯繁榮鼎盛時期的產物,或是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統治米蘭的斯福爾札家族。荷蘭人也不遑多讓,拿出畫作來證明我們才是第一。法國人不搶第一,因為法國第一次出現蕾絲記載是卡佩王朝的中興君主法蘭索瓦一世(就是邀請達文西到法國的國王)給他妹妹的嫁妝清單上。
所以時間到了16世紀,蕾絲就不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轉而成為歐洲皇室女性成員的裝飾,白色的蕾絲轉而成為高尚、純潔、貞潔的女性象徵。當時歐洲穿著蕾絲拍照的皇室女性不少,喔,說錯了,不是拍照,是被畫肖像。很多畫中皇室女性脖子上一圈層層疊起的,像小丑一樣的白色裝飾,不是掛在脖子上的餅乾,而是蕾絲。
從神職人員到皇室,蕾絲的需求量大增,因此也創造了蕾絲手工產業。上面簡單介紹了蕾絲沒有經緯,要用手工將紡錘交叉編織而成。在古代歐洲,蕾絲製作是女性少數可以獲得的工作機會,許多窮人家的孩子就把七歲的女兒送去拜師學藝,每天從天亮就開始編織到晚上,跟日本藝伎的學徒制很像,剛開始工作五年的收入幾乎都是學費。而蕾絲製作精密,細小的圖案編織很傷眼睛,然而更慘的是這些白色的線在陽光下很容易變黃,所以蕾絲編織仕女都要待在室內不見陽光的地方,所以這些婦女織工們年紀大之後都有嚴重的視力問題。
在一張圖案上,用針和紡錘交叉編織,這曾經溫飽許多當時的女性。在工業革命發明第一台自動蕾絲編織機器出現之前,法國各地都有手工蕾絲編織產業,而且就像法國乳酪一樣,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說諾曼第岡城的蕾絲是用絲線和金、銀線編織而成,法東洛林省則是幾何對稱圖案,瓦茲省的尚蒂伊市則有瑪麗安東尼皇后和國王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喜歡的植物花卉蕾絲。在機器生產製作之前,法國有些市鎮的蕾絲工到達人口10%,也曾經算是超強的蕾絲經濟了。
另外一種類似蕾絲的織品是guipure,是一種乍看之下像蕾絲,但工法不同的鏤空圖形織品。和蕾絲的紡錘交叉編織法不同,而是網紗刺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大婚時的禮服就是網紗刺繡,也是至今新娘婚紗用guipure的由來。在法文中因為織法做工不同有不同的名字,不過在中英文中都是蕾絲。而我們中文的蕾絲,音譯自英文Lace。但英文說他們是從古法文lac而來,法文則是從拉丁文的引誘、誘使一字lacere而來。但,法文的蕾絲其實是dentelle,跟英文差很多。
我們再回到傳統蕾絲,在這裡一定要說說,大家都知道的睡美人故事。睡美人這個故事是十七世紀法國作家夏爾 · 佩羅《鵝媽媽的故事》中的一個故事,大家都知道睡美人襁褓中受到詛咒,長大後好奇心驅使亂摸了一個「什麼」就倒地昏睡等她的王子。而那個「什麼」,就是編織的紡錘,法文原文是fuseau。不過睡美人的紡錘是將棉花或羊毛製成線的大隻木製紡錘,造形和蕾絲紡錘很像。說到這裡,有沒有發現神話、童話故事有不少紡織的橋段?上集的牛郎織女、白鶴報恩和這集的睡美人。其實還有不少,可見織品自古以來對人類的重要性。
今天的蕾絲故事到此結束,我在網路上找了一些照片跟大家分享,用圖解說是最快的理解的方式了。現在還是有一些歐洲婦女把紡錘編織蕾絲當成像打毛線一樣的休閑女紅在做,是文化也是傳統。
既然又寫了一篇織品故事,就順便再打一下廣告。最近台灣氣溫很低,如果你跟我一樣怕冷,西班牙手工製作的克什米爾圍巾、披肩絕對能陪伴你度過寒冷的冬天。本團到週五結單,之後商品空運回台,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溫暖的農曆年。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諾斯No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_edhbKF1tGaDnkKC--yLA/join 請訂閱【諾斯】的頻道: ▸https://pse.is/HBPWC 請訂閱【諾斯生活秀】的頻道: ▸https://pse.is/GLWA5 ...
洛林 王朝 在 法國食尚作家里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一直很喜歡讀歷史。剛剛讀到法王路易15的風流韻事。他在位期間,任命他的情婦蓬巴杜夫人madame pompadour 做外交。他這位厲害的情婦創造了法國藝文沙龍salon 的文化,資助很多藝文人士。卻害法國丟了海外殖民地,如印度加拿大等。為了宴客,拉抬了波爾多拉菲酒莊的名氣,跟孔蒂Condi 親王搶勃艮第的la Romanee condi 酒莊,甚至促成香檳文化等等。
歷史的是非對錯,都是留給後人說的。我只是覺得,當我們想去了解,一個國家為何會發展出那樣的文化?就必須從歷史的了解下手。
有一點我覺得蠻有趣的地方是,古代的人對地域距離遠近,就是不一樣。就像我們海島國家的人跟大陸國家的人,對遠近的看法,真的是天壤之別。
我們台灣,其實很小。我們卻蠻多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然而,在歐洲國家發展史上,常常有這個國家的公爵跑去另一個國家繼任大公國的國王。如洛林公爵(法國北邊)就去繼任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大公國的國王。
然後,國與國聯姻,在歐洲皇室是常態。路易15就娶了波蘭公主,而且年齡大他很多。原本是安排他娶西班牙小他四歲的公主。但,畢竟,他比較喜歡姐弟戀。而且大8歲。想想,13歲的弟,跟21歲的姐,也能開心生小孩。也難怪,以前的人比較短命,都用人的想法,在那邊亂搞。
我也喜歡研究「世系圖」然而法國王室的世系圖很複雜。比如condé 跟condi 本是一家,而且是王室的近親,同屬波旁王朝。condi 是後來condé 分出來的旁支,其中一名年輕親王Louis François de Bourbon Prince de Condi 就是跟了蓬巴杜夫人搶贏了la romanee 酒莊的經營權,才把酒莊名字改成la Romanee Condi 。
這酒,可以嗜酒者皆知的大名牌。
我是,沒喝過。
洛林 王朝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齋主花了相當時間,讀完了 Barbara W. Tuchman《八月砲火》和Christopher Clark《夢遊者》,這兩本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經典著作。原本以為在讀這兩本書之後,我能對當時為什麼會爆發世界大戰更有了解,孰料也只是對當時的國際情勢更加了解,而非真正理解大戰成因。
此二書切入一戰的角度不同。《八月砲火》出版於1962年,作者將重心放在一戰前各國的大戰略定位,包含法國對於亞爾薩斯、洛林的執著,德國對於施里芬計畫的重視,英國對於後起德國的警覺等。令人驚訝的是,即便這書對於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閱讀門檻應該不低,但它竟然能是1962年美國的暢銷書,相當令人驚訝。缺點則是連作者都承認,對一戰東線戰勢的理解不深,因而在書中僅草草帶過。
《夢遊者》出版於2012年。本書花了大量篇幅講述各國的政治外交關係,特別是開頭就花了大量篇幅譜寫1903年塞爾維亞歐布雷諾維奇王朝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被軍方和政府聯合政變的過程。讓讀者體會了何以這塊土地被稱作巴爾幹火藥庫。本書中文版近800頁,絕大多數的文字皆在敘述各地區的政治問題及外交情勢,也針對了當時各國領導人或君主的性格做了描寫。特別是德皇威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以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
所以一戰是怎麼開始的?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波士尼亞塞拉耶佛掃街時,遭到塞爾維亞神秘組織「黑手」的刺客行刺成功。但好端端的,為啥要行刺呢? 這問題又得牽扯回1866年的普奧戰爭。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讀過德國的統一,其中一個重要的戰爭便是普魯士戰勝了普奧戰爭,進而取得德意志邦聯的控制權。哈布斯堡家族所代表的奧地利政權,頓時輸掉領土中最富庶的一塊土地,控制力漸弱。國土東線的馬札爾人(匈牙利人),興起強烈的民族主義運動,在不得已之下,哈布斯堡家族決定於1867年決定改變政體形式,將一元政體改為二元政體。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是兩個政體,各自有自己的議會、制度和官方語言,但外交、軍事等對外事項由哈布斯堡王朝處理。法蘭茲·約瑟夫兼任奧地利國王和匈牙利國王。
斐迪南大公,作為法蘭茲·約瑟夫的皇儲,他則有著不同的想法。隨著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日漸興盛,他認為帝國該有所改變,否則君主政體將被民族主義搞垮。於是在二十世紀初,逐漸開始推動政體的改變,認為既然已經是二元政體了,何以不能是三元政體? 綜觀奧匈帝國的民族人口分布,德意志人口僅占25%,馬札爾人20%,斐迪南計畫將國內第三大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等)建立一個與奧地利、匈牙利平起平坐的政府,藉此消彌國內緊張的民族主義情緒,並且順勢打壓匈牙利日漸強大的態勢。
當時塞爾維亞(國)早在1878年在俄國的幫助下,從鄂圖曼帝國中獨立,並且政局長期不穩,許多地下組織、民族主義恐怖分子也在所多有。塞爾維亞也長期與奧匈帝國不睦。原因十分複雜,包含長期支持塞爾維亞的死對頭鄰居保加利亞,並斐迪南大公對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抱持友好態度,這將導致塞爾維亞國內民族主義受到影響。畢竟若奧匈帝國成立三元政體,將導致許多塞爾維亞人放棄塞爾維亞,轉而投向哈布斯堡家族的懷抱。
所以有刺客行刺,感覺也並不意外吧? 但其實一次世界大戰本來不會是場世界大戰,若只是單單行刺斐迪南大公,也頂多就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罷了。
奧匈帝國的最大盟友,便是屬於同一德意志民族的德國。德國在1870年普法戰爭取得法國領土亞爾薩斯和洛林之後,國力大盛。不但工業生產額直直追上當時的龍頭老大英國,甚至德國陸軍之強盛,無人敢攖其鋒。1890年之前的首相俾斯麥,有著清楚的大戰略,就是稱霸歐陸。但威廉二世即位之後,或許是因為國力太過強盛,威廉二世將目光放到了海洋,此舉當然讓英國起了防備之心。並且德法兩國向來都是歐陸霸權的候選人,兩國自1870普法戰爭後的仇恨未消,德國想著一口氣摧毀巴黎,於是搞出了施里芬計畫。該計畫籌備著用德國絕大多數的軍力資源,以最快速的方式經中立國比利時,直接劍指巴黎進而癱瘓整個法國,西線先由奧匈帝國抵禦俄國之入侵,之後德軍花一個月的時間轉向攻打東線的俄國。
法國當然也不惶多讓。多數法國軍官和社會中流砥柱,對於普法戰爭戰敗後割讓亞爾薩斯和洛林耿耿於懷。社會主流聲浪也從未畏懼終將對德國一戰,討回亞爾薩斯和洛林。此外,法國也與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有些許關係,特別是當塞爾維亞漸與奧匈帝國不睦之時,便是法國提供大量技術、貸款等協助。
俄國更是有趣。1905年日俄戰爭失利後,俄國不得不取消在東亞的計畫,將目標重心放在了巴爾幹半島上,親塞爾維亞。此舉當然會與有著同樣戰略目標的奧匈帝國針鋒相對,也當然會與支持奧匈帝國的德國產生矛盾。法俄兩國都忌憚德國的勢大,於是在1891年簽訂法俄同盟條約,用東西兩線的方式牽制德國。
英國則維持歷史上向來的形象,巧妙多變。在1905日俄戰爭之前,英國和同樣懸在歐亞大陸另一邊上的島國日本結盟,其目的自然是制衡橫跨歐亞大陸的強權俄國。但俄在與日戰爭失利後,重新將重心放在歐洲版圖上,面對德國日漸強盛的國力,轉而與英國結盟對抗德國。但對於英國本身來說,與俄國締結盟約,就等同於加入法俄陣營。關於這點英國是曾有疑慮的。英國於二十世紀初期,曾多次研議與德國結盟。甚至於一戰爆發初期,英國朝野政黨對於要不要介入歐陸這場戰爭,都有十足的爭議。因此可說英國在一戰前的態勢是相當不明朗的,說是說英法俄三國協約,但其實英國根本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已參戰。
奧匈帝國則更是複雜。由於俄國對巴爾幹半島有十足野心,作為強權的奧匈帝國自然與其有矛盾之處,並且因為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問題,英法德等國都在巴爾幹半島默默培植親近政權。與奧匈帝國有著最大矛盾的塞爾維亞,正巧是親法國家。此外,奧匈帝國長年因為義大利半島的問題,不得不與明明是敵國的義大利結成同盟,之後這同盟自然就形成了德奧義三國同盟,而後於開戰後又加入了向來與俄國不睦的鄂圖曼帝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遭到塞爾維亞神密組織「黑手」被刺身亡。這新聞未若如今我們所想的那般嚴重,直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要求」前,一切尚有轉圜餘地,但這些要求等同於要求塞爾維亞放棄國家的司法調查權,此舉動實為太過。
在無可扭轉的情況下,奧匈帝國在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而作為塞爾維亞背後最大的老大俄國沙皇,也隨即簽署的全國總動員令,準備援助塞爾維亞抵禦奧匈帝國。作為奧匈帝國盟友的德國,隨即向俄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取消總動員令,在沒得到回覆的情況下,德國向俄國宣戰。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未果的情況下,德國向法國宣戰,施里芬計畫啟動,計畫跨越中立國比利時。英國原先計畫裝死,但橫越比利時的舉動,逼得英國政府不得站在法俄陣營,也隨即對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以上正是這兩本書所概括談論的大戰起因,看起來一則則描述都沒有問題。符合邏輯推演,但其實彼此相互矛盾。例如何以奧匈帝國意料不到向塞爾維亞宣戰會引爆歐陸大戰? 何以俄國草草簽署總動員令? 又為何不在德國下通牒時取消動員令,並要求德國也維持中立? 如此一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充其量只會是第三次巴爾幹戰爭。
戰爭很可怕,因為種種錯誤而導致的戰爭,為了這些莫名其妙原因而上戰場的年輕人,幾乎喪失了他們年少時的所有機會。這場戰爭導致的後果很多,包含3500萬人的傷亡,金本位制度的崩壞、美元取代英鎊成為最強勢貨幣、奧匈帝國瓦解、鄂圖曼帝國瓦解、俄國瓦解並被共產主義取代,以及德國鉅額賠款而種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惡因。
《八月砲火》和《夢遊者》,是像齋主這樣的歷史外行人,若想了解一戰最好的幾本歷史入門書,書中內容豐富且敘述生動。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書中大多數的人名、地名和相關時代背景造成了巨大的閱讀門檻。但在耐心讀完後,會感嘆眼前的和平真的來之不易,也會更在乎眼前的幸福。
洛林 王朝 在 諾斯Nox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_edhbKF1tGaDnkKC--yLA/join
請訂閱【諾斯】的頻道:
▸https://pse.is/HBPWC
請訂閱【諾斯生活秀】的頻道:
▸https://pse.is/GLWA5
頻道會員專屬群組:
▸https://www.youtube.com/post/UgxOpxq73LQkH9eFRIt4AaABCQ
----------------------------------------------
#王朝休賽季
#休士頓火箭隊
#JalenGreen
如果各位喜歡我的影片的話請務必訂閱我們的
Youtube頻道:
▸https://goo.gl/w6tYFF
以及在我們
FaceBook粉絲團按讚:
▸https://www.facebook.com/Hypnox9980922/
商業合作洽談:
▸nox9980922@gmail.com

洛林 王朝 在 一貧伏特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我是一貧伏特加
這集又要來挑戰不同類型的影片啦!
全英文訪談國外的棒球YouTuber
這次邀請到的是著名的棒球分析大師Bailey aka Foolish Baseball
丟出十幾題QA讓大家來認識一下大師
但關於英文的部分還請大家鞭小力一點啦~
如果覺得有重要的事情我沒有提到的話記得留言和我討論喔!
最後不要忘記Like & Subscribe
訂閱Foolish Baseball:
https://www.youtube.com/c/FoolishBaseball
Porsche賽事分析團隊資訊:
Line群ID: @072dxxwz
問題時間軸:
0:00 - 精采預告
0:48 - 簡單介紹來賓
1:12 - Q1: 為什麼頻道名稱取作"Foolish Baseball"?
1:56 - Q2: 為什麼選擇"棒球分析"作為你的頻道主題?
2:53 - Q3: 當YouTuber到現在所遇到最大的難關是什麼呢?
3:51 - Q4: MLB 2020賽季已經結束,有什麼想跟大家分享的呢?
4:54 - Q5: 你對於近年教練的換投時機有什麼看法?尤其是今年世界大賽吵最兇的"Blake Snell換投事件"
6:55 - Q6: 你對於"棒球潛規則"的立場是什麼呢?是支持?還是反對?
7:59 - Q7: 你是怎麼選擇下一部影片的主題的呢?
8:48 - Q8: 你是如何去做棒球分析的呢?
9:47 - Q9: 你是怎麼想到用這麼獨特的畫風來呈現你的影片的呢?
10:42 - Q10: 你對於頻道的未來有什麼樣的規劃呢?
11:15 - Q11: 對於MLB 2021球季有什麼期許呢?
12:02 - Q12: 未來我們還有機會合作一起拍片嗎?
12:47 - 贊助廠商:Porsche賽事分析團隊
13:38 - 彩蛋
Hashtags:
#MLB #一貧伏特加 #FoolishBaseball #訪談 #BlakeSnell #NickAnderson #DiegoCastillo #潛規則 #FernandoTatisJr #AndreltonSimmons #ClaytonKershaw #NelsonCruz #MarcellOzuna #DH #棒球 #大聯盟 #Porsche
FB: https://www.facebook.com/abovodka/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bovodka111/
以上就是這次的介紹
謝謝大家的收看
See ya!

洛林 王朝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教堂(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Pietro, 又譯聖彼得大教堂)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 (Musei Vaticani)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英文:Arch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廷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英文:Sistine Chapel)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Colosseo,英語:Colosseum)由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淒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羅馬廣場(Foro Romano, 英語:Roman Forum)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 (Palatino, 英語:Palatine Hill) 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台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建於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Mura serviane, 拉丁語:Murus Servii Tullii)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只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 (Mura aureliane)。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 (Via Appia) 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Romano)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Trastevere)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台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威尼斯廣場 ( Piazza Venezia), 鮮花廣場 ( Campo de' Fiori)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 (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英語Spanish Steps) 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建於1972年至1982年)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洛林 王朝 在 加洛林王朝 的相關結果
加洛林王朝(英語:Carolingian, 法語:les Carolingiens,舊稱Carlovingiens,中世紀拉丁語:Karolingi,又譯卡洛林王朝)是自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 ... <看更多>
洛林 王朝 在 卡洛林王朝_搜狗百科 的相關結果
加洛林王室的统治结束于911年,此后开始了神圣罗马皇帝选举的先例,紧跟加洛林王朝的是萨克森王朝。 中文名加洛林王朝. 外文名Carolingian Dynasty. 建立时间公元751 ... ... <看更多>
洛林 王朝 在 洛林王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洛林王朝 (德語:Haus Lothringen)是梅茨王朝的一個分支。該家族分支在1473年洛林公爵尼古拉斯一世無嗣而終後繼承了洛林公國。1736年,通過洛林公爵弗朗索瓦三世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