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有強迫症
我的腿上有一個具高度傳染風險的黑色板夾,上面夾著的紙上印著一串「確認清單」,羅德醫生說稍後會跟我一起填寫。但是上面那枝筆不斷滑下來,所以我伸出戴著手套的一根手指頭壓著它。
爸轉過身,他的皮膚碰到了我的衣服、壓在我的手臂上。
「爸!過去一點好嗎⋯⋯你碰到我的手了!」
他把注意力轉向我,臉紅得跟羅德醫生的頭髮一樣。我盡量離他遠遠的。
「喔,我碰到你的手了是嗎?我不能碰自己的兒子嗎?」
他扭來扭去,我則是盡量往後靠。
「那擁抱呢?生日的時候可以親你嗎?還有收到成績單跟考到駕照的時候呢?握手可不可以啊?」
他的手朝我伸過來,手指併攏、大拇指朝上。這雙我小時候緊緊握著、曾經帶給我力量和安全感的手,現在卻讓我充滿恐懼。為了遮住手套,我把手縮在板夾底下,爸的手落回了他的大腿上。他表情崩潰,轉過身去靜靜的哭泣。我盡量保持不動,在腦中不斷的從一數到七。幸好這時候羅德醫生說話了。
「柯賓先生、柯賓太太,也許你們可以一起去外面走走,我也可以跟馬修單獨聊聊,然後我們再一起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好嗎,馬修?」
爸媽看起來有種解脫的感覺,他們將身體從沙發上拉起,帶著沉重的腳步和頹喪的肩膀走出去,並把門帶上。
我突然覺得戴著手套、坐在這裡是一件很蠢的事。那股想要逃離這裡、回家洗手的衝動愈來愈難以忍受,剛剛被爸碰到的地方正發出警報,細菌爬進袖子裡了。
「我們來填那張表格吧,看能不能知道讓你最困擾的是什麼。」
我填完表格,滿高興自己沒有每一格都打勾,我其實只勾了四分之一。不過她說對了,我好像真的有強迫症。
「『強迫性思考』指的是你會花很多時間一直想某些事情。對你來說,你想的是細菌和生病。強迫症會帶來很大的壓力,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讓你不想上學。而『強迫行為』指的是你會有清潔的衝動,想要不斷重複這樣的行為直到焦慮感消退。」
評估結果顯示,我顯然認為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可以「神奇的」預防嚴重疾病、保護我跟家人,即使我內心最深最深的地方知道這些行為很荒謬,而且這樣的想法一點用也沒有。
「我都了解了,可以回家洗手了嗎?」我想這樣跟她說。
老實說我有點承受不住了,她開始講一種可以幫助我的技巧,叫做「認知行為治療」,我們可以一起重新訓練我的大腦,讓它不再那樣思考,一陣子之後我就不再一直做那些事了。
接著我就沒在聽她說話了,因為我的耳朵在嗡嗡叫,恐慌的感覺在肚子裡沸騰,我只想馬上離開這個鬼地方。
「請問我可以借用一下洗手間嗎?」
我坐在沙發邊緣微微扭動,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尿急。
「當然,出去之後就在左手邊,如果你可以順便帶爸媽進來⋯⋯」我馬上溜走。
我跑過正在外面徘徊的爸媽身邊,然後進入小小的洗手間,把門鎖上。
我解開襯衫扣子,把洗手槽放滿用來消毒的乾淨熱水。我把脫下的襯衫塞進腰間以確保乾淨,然後脫下手套、放進褲子後面的口袋。
我把右手臂泡進熱水,沒有碰到任何東西,再用左手捧起一些水淋在右手上,把爸剛剛傳給我的病菌都沖掉。
----------
上文摘錄自《 #金魚男孩》
作者: 麗莎.湯普森
出版社: 小樹文化
12歲的馬修患有嚴重強迫症,他不願意走出大門、不准爸爸媽媽碰到他、也不允許任何人踏進他的房間。沒有人了解馬修為什麼要不斷的洗手,他就像一隻魚缸裡的金魚,每天待在房間裡、看著窗外的世界、無聊的觀察鄰居的生活瑣事,並且記錄在筆記本中。直到有一天,鄰居家中1歲多的小寶寶離奇失蹤了,馬修成為最後一位見到小寶寶的人,他的筆記則成了破案的關鍵。為了找回小寶寶,馬修決定親自調查這場謎團,但為了破案,他必須鼓起勇氣走出戶外、接觸外面的世界,還要面對多年前弟弟死亡而深深影響馬修的那個祕密……
這是一個關於失落、勇氣與面對的療癒故事。閱讀時會跟著馬修一起在逆境中成長茁壯、在孤獨時尋找友誼、在無助時尋覓希望。
#哇賽心理學 誠心推薦,了解更多 https://bit.ly/3xrpBWp
「微表情心理學推薦」的推薦目錄:
微表情心理學推薦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情絕緣體
我是愛情絕緣體?
談依附關係的疏離與斷裂
.
#你有這樣的感覺嗎?
經常覺得自己是愛情絕緣體?
每當要跟人靠近、親密的時候會覺得不知所措?
覺得很難相信或依賴人,而不想跟人靠近?
明明很渴望關係,但就差那臨門一腳,你就退縮了。
你經常說隨緣吧!但你卻不斷地錯過。
總有許多「合理」的理由說服你這段關係是不可能的。
.
#情感接收器壞掉了?
➤ 我真的值得有人喜歡我嗎?
➤ 他真的只跟我一個人示好嗎?
➤ 這會不會只是一場空?
當你情感「接收器」壞掉,你可能感受不到他人渴望與你連結的那份心意,甚至當你在接收過程中所產生的「焦慮」也會影響你好好接收。這些念頭會破壞你好好接收他人訊息,過度解讀或者錯誤解讀人際訊息,導致最後應驗你所相信的念頭。
.
#壞掉背後的三種潛藏負面因素
1. 你看待關係的方式:讓你覺得關係沈重而不想接受關係。
2. 你看待伴侶的方式:讓你覺得可能的伴侶都不值得相信而推開對方。
3. 你看待自己的方式:讓你覺得沒有人會真心愛你。
以上三點,可以幫助你好好檢視自己,究竟怎麼「接收愛」以及怎麼「看待愛」,可是再更進一步,我要帶著你更深入地了解,當你習慣性地推拒愛,就要檢視我們與童年時期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因為成年愛戀關係的困難,與童年依附關係的疏離和斷裂有關。
.
#跳脫愛情絕緣體-1依附疏離帶來的空白人際經驗 成因
長時間缺乏互動與人際刺激,導致孩子難以跟人互動,這些人也經常在臉部表情是呆板或貧乏的。很可能在他們成長經驗中,照顧者經常臉上面無表情,或者根本太忙碌無法跟他們對話,而少了很多語言刺激。當缺乏刺激時,在跟人互動上,就容易難以觀察人際線索,或理解人的表情,以及對話當中隱微的訊息。
因此社會化的過程特別艱辛,常常會形成他人眼中「莫名其妙」或「白目」的人,因為在社交上有一些約定成俗的東西,可能需要從家庭教育中獲得。
一旦這樣挫折的人際經驗多了,也容易形塑出覺得自己是不夠好,或常惹人不開心的人。
.
#跳脫愛情絕緣體-1依附疏離帶來的空白人際經驗 解法
空白人的生命經驗,其實就像是初生嬰兒一直沒有被好好愛著關注著的依附傷痛,而你可以幫自己實踐「21天的愛自己練習」,也就是把自己當初生的小嬰兒一樣愛回來。
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的方法,因為你會需要面對自己,你可能在身上有很多標籤或厭惡,這也是為什麼要練習實踐愛自己,要有意識地將自己當成剛出生,對世界充滿未知的嬰孩,練習重新給自己愛,由內建立與自己的正向情感連結,去取代無愛經驗的記憶。
.
#跳脫愛情絕緣體-2依附斷裂帶來的傷痛的人際經驗 成因
常見的例子像是:隔代教養的孩子,從依附祖父母到被送回親生父母家,這種分離經驗與安全感來源轉換,會帶給孩子很強的恐懼和失落,若父母又難以理解時,斷裂的傷痛就容易一直存留在心中,也會導致難以跟親生父母產生安全的關係連結,也就是覺得去好好愛父母與信任父母一直有一層隔閡。或者另一種情形是,經歷父母激烈的離婚,被迫要選擇父母當中一人,並且無法跟另一位父母有往來,這種依附斷裂的經驗也可能是其中的因素。
因為斷裂帶來的傷痛,若孩子一直沒機會去學會面對關係的分離,容易烙印下關係結束或分離都是可怕的感受,害怕真正去依賴或親近人。
.
#跳脫愛情絕緣體-2依附斷裂帶來的傷痛的人際經驗 解法
如果你意識到你有過類似的分離與斷裂經驗,導致你很難與人親近,你可以幫忙自己重新回到童年的經驗上。看到那曾經願意去愛去相信的小男孩與小女孩,去肯定他,也心疼他的受傷,除了重新好好地去看那段傷心失落的分離外,同時與童年的自己對話,告訴自己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時光,而現在的你依舊可以選擇過好生活。
告訴自己,是的,分離很痛苦,但分離與失落都在教我們學會好好珍惜當下,與珍惜身旁的人。
當過往難以忍受的分離,變得可以忍受,或變得雲淡風輕時,就意味著你有能力承受愛的離開,也就有能力去擁抱愛與被愛了。
.
#跳脫愛情絕緣體結語
前述兩種依附關係的疏離與斷裂的經驗,很容易形塑我們對情感連結、關係相處與自我價值的看法,在傷痛的經驗裡更容易因為難過失落的情緒,或者匱乏無助的感受而強化你對情感世界的看法。
當你可以檢視自己的感情觀,靠近自己的感受,就能再度幫助自己打開愛的雷達了。
————
本文節錄自《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不安?從過度依賴到承諾恐懼,心理師為你解答30種愛情裡的糾結與困擾》
作者:愛心理合著(吳姵瑩、楊瑞玉、王雅涵、林佳慧)
了解更多: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589
————
實體課程推薦
愛情這種病:https://www.iiispace.com/loveism/
————
我是愛心理平台,集結愛與心理學的平台,探索心裡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喜歡我們的貼文,請幫加入追蹤按愛心,然後分享出去唷❤️
#愛情絕緣體 #虐戀 #失戀 #找戀 #重男輕女 #原生家庭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 #楊瑞玉諮商心理師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林佳慧實習心理師 #Psychology
微表情心理學推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讀心書--《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專文推薦】#文末有書籍分享
⠀⠀⠀⠀
之前有跟大家提這週開始要跟大家分享書~~最近有好多本好書出版,請讓我慢慢一一分享。
⠀⠀⠀⠀
先來分享的這一本,是XUAN 劉軒 老師最近的新書:《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上一次跟劉軒老師在podcast對談時有聊到 #過度努力 的主題(想重聽在這裡:https://reurl.cc/kVWMZq ),不過劉軒老師這次的書和我的新書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談如何回歸自身、安撫自我、不僅僅追求外在標準或成功,而是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
⠀⠀⠀⠀
其中,我特別喜歡劉軒老師這次新書裡的一篇文章,特別和大家分享。
⠀⠀⠀⠀
----
【痛點,就是認識自己的起點】
⠀⠀⠀⠀
無論是心理或身體的代償,都有同樣的特點:當事者不會意識到自己在代償。
⠀⠀⠀⠀
痛點,應該很明顯地告訴你付出了什麼代價。
⠀⠀⠀⠀
理解之後,為自己開始調整吧!
⠀⠀⠀⠀
⠀⠀⠀⠀
最近訓練路跑,舊傷復發,趕緊去復健診所報到。
⠀⠀⠀⠀
物理治療師叫我前彎後仰、單腳站、走直線……全拍了下來,然後一邊回放,一邊解釋:「你看,這裡很明顯,你在代償。」
⠀⠀⠀⠀
何謂「代償」?
⠀⠀⠀⠀
肌肉代償,就是當我們在進行一個動作時,原本應該啟動的肌肉無法正常作用,或力氣不足,必須徵召周邊其他肌群借力支援來補償功能的現象。平常可能都沒什麼問題,但日積月累下,或在較高強度的運動訓練中,就會出現狀況。
⠀⠀⠀⠀
比方說,我的右腳有輕微的足弓塌陷和拇趾外翻。每次踩地時,右腳和小腿都會稍微往內旋,造成重心稍微不平衡。在跑步時,我的右腿股四頭肌會稍微多用力蹬一下,把重量盡快轉回比較穩定的左腳。這樣可以維持正常前進,但左側就會有些肌群使用過多,右側有些使用不足。雖然這些差距很微小,放慢了動作才看得出來,但乘以上萬次的重複,就導致每次跑步後,髖關節附近總是會有一些奇怪的疼痛。
⠀⠀⠀⠀
「所以是我使用身體的方法不對?」我問。
⠀⠀⠀⠀
治療師看著我,口罩上方的眼睛沒露出什麼表情:「其實你應該先感謝自己的身體才對!你決定要跑,大腦就會協調肌肉來完成指令,只不過這種自動的代償會加速筋骨耗損,所以你現在才會來找我。」
⠀⠀⠀⠀
我突然覺得物理治療師講話跟系統工程師很像。
⠀⠀⠀⠀
其實在心理層面,人有各種行為,也能稱為「代償」。舉例來說,一個人小時候常受長輩批評,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後來長大了,即便很有成就、當了主管,但為了掩飾自信的不足,反而對下屬特別地霸氣。他試圖用威嚴來補償內心的缺陷,讓身邊的人都不敢挑戰他,但這也造成了自己留不住人才,成為管理痛點。
⠀⠀⠀⠀
家庭也有代償作用。一位媽媽緊抓著自己的孩子不放,對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這滿滿的愛,是否代償的是婚姻的不幸福?先生一天到晚加班,即便沒在外面亂來,但瘋狂地工作,真的是為了多賺點錢給家裡?還是因為自己根本就不想回家,而加班只是合理的代償?
⠀⠀⠀⠀
行為經濟學者也觀察到一種現象: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或地位有所不足時,可能會開始大手筆地消費,購買那些能夠象徵性彌補缺陷的物品。這現象有個專有名詞—代償性消費(ompensatory consumption)。想像一名中年發福的男子,突然買了一輛有點太貴的超跑,大概就能理解這個名詞的意思了。
⠀⠀⠀⠀
無論是心理或身體的代償,都有同樣的特點:就是當事者不會意識到自己在代償。為了完成一個動作,例如舉高一組啞鈴,如果肩膀力氣不足,那頸部、腰部、背部的肌群都會馬上跳進來協助完成這個動作。那麼複雜的肌肉協調,竟然都能「自動發生」,這也顯示了大腦的奧妙啊!同樣地,我們心理的代償,往往也是一連串複雜的決定,但一切發生在潛意識,我們不但不清楚原因,還會找各種藉口來自圓其說。
⠀⠀⠀⠀
回到治療室。
⠀⠀⠀⠀
「那該怎麼辦呢?」我有點著急,畢竟下個月就有路跑比賽了。
⠀⠀⠀⠀
物理治療師慢條斯理地回答:
「一,要了解自己的弱點在哪裡,接受這些弱點,並了解自己為此而做了什麼代償。二,要放慢速度,學習正確的動作,這時候可能會需要激活原本沒在運作的肌肉,一邊做一邊觀察,抑制之前的慣性。三,經過反覆練習,讓大腦熟悉了正確動作之後,再整合到『功能性動作』,也就是平常的運動中。四,要定期檢視,並要持續強化原本被忽略的肌群。」
⠀⠀⠀⠀
其實,矯正自己的內心代償,也是一樣,只要把「肌群」替代為「思維」,以上四個步驟同樣有道理。我認為萬事起頭難,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步:了解,並接受自己的弱點;了解自己為此做了什麼代償,並付出了什麼代價。
什麼代價?你的痛點,應該很明顯地告訴你是什麼代價。有了這「身心合一」的理解,我很期待為自己開始調整了!
⠀⠀⠀⠀
物理治療師說:「好!那我們開始,就先來訓練你的最大弱點:右側的臀大肌。」
⠀⠀⠀⠀
「什麼?那是我最強的部位吔!你看我屁股那麼翹!」我反駁。
⠀⠀⠀⠀
物理治療師冷冷地看著我,沒說什麼,但我感覺到她內心的話:「你只是自己這麼認為而已。別再代償了!」
⠀⠀⠀⠀
「喔……好吧!」我說。
⠀⠀⠀⠀
-----
讀到這裡,你覺得你的「代償」是什麼呢?想要避免的,又是怎樣的「痛點」呢?
⠀⠀⠀⠀
這是我很喜歡劉軒老師這本書的部分,許多短文,結合了心理學知識與生活體驗,而讓我們能對自己的狀態、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有重新的思考與體會。
⠀⠀⠀⠀
這個,就是我們的「覺察」,有覺察,就有機會可以調整與選擇。而《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這本書,可以帶著你慢慢爬梳平日一閃而逝的思緒與習慣,重新「微調」你的生活。
⠀⠀⠀⠀
推薦給大家!
⠀⠀⠀⠀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OXRep3
⠀⠀⠀⠀
-------------
#書籍分享
感謝三采文化 提供三本《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完成以下步驟,就有機會獲得《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一本。
⠀⠀⠀⠀
#方式(三位名額): 在 #本篇文章按讚、#分享至個人頁面,並在 #本篇文章留言你想要這本書的理由
ex 我想要更覺察自己的想法。
⠀⠀⠀⠀
活動至 4/16(週五) 早上9:00 截止,共有3位朋友可獲得《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一本,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
.
#注意事項:
1. 本抽獎僅供寄送地址於台澎金馬的讀者朋友參加。
2. 抽獎名單公佈後,請 #三天內 (4/16-18)回覆,逾期則不受理。
.
微表情心理學推薦 在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抽書活動]「微表情」 情緒心理學 的推薦與評價
[抽書活動]「微表情」 情緒心理學:學會解讀七種微表情,人際關係最強溝通術寶寶心理苦,但寶寶不說... 其實寶寶已透漏(白眼翻翻) 這本書的作者清水建二先生, ... ... <看更多>
微表情心理學推薦 在 識破0.04秒瞬間!解讀臉部「微表情」看穿真實心理【心理學】 的推薦與評價
如何看穿 微表情 !只要看著幾個部位。 ... 【 推薦 你的影片】 你有「反社會人格」? ... 解讀臉部「 微表情 」看穿真實心理【 心理學 】 | 維思維.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