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胃腸鏡檢查,術前新冠肺炎評估🌈
我希望這個議題被重視,才不會讓胃腸鏡檢查變成疫情的破口,記得之前的案例也是胃鏡檢查前的PCR被發現的,請大家多多分享這篇文章,提高大眾認知與認同💪💪💪💪💪
💖上週五參加了消化內視鏡醫學會舉辦的線上專題
題目: 新冠肺炎下,腸胃內視鏡臨床上遇到的挑戰
專家醫師提到目前北部幾家醫院(台大,北榮,林口長庚, 北醫,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以及輔大)的胃腸鏡檢查術前評估規範如下 📣
1. 檢查前七天內電話詢問相關旅遊病史以及症狀,只有林口長庚有此作業流程。(員生胃食道逆流中心以及台北中山我的患者也有)
2. 檢查當天詢問相關旅遊以及接觸病史以及症狀等, 所有醫院都有
3. 門診胃腸鏡檢查前
👉須提供3天內新冠PCR 核酸陰性報告: 北榮,北醫, 林口長庚,仁愛院區 (員生胃食道逆流中心麻醉內視鏡,及台北中山無打過疫苗的患者)
👉須提供3天內新冠抗原快篩陰性報告: 台大(近期可能會修正)(員生胃食道逆流中心不麻醉內視鏡)
👉不需要提供: 輔大
🥸主持人以及專家群一致認為: 打過疫苗不應該取代PCR 或是快篩陰性的報告,因為DELTA突破性感染早已不是新聞, 打過疫苗仍舊可能是感染者. 另外台大的教授也指出:台大近期可能也會因應DELTA突破性感染而將門診胃腸鏡改成需提供“3天內新冠PCR 核酸陰性報告”
📣重點: 因此根據疫情的嚴重度分區 (快篩以及pcr的費用根據政府規定,不符合則需自費):
我在台北中山醫院的患者❤,門診檢查胃腸鏡一律須持有👉7天內新冠肺炎PCR陰性報告才可以檢查,已請護理師聯絡病患!!
我在員林員生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的患者💖,門診檢查胃腸鏡一律須持有👉3天內新冠肺炎抗原快篩陰性或PCR報告才可以檢查,已請護理師聯絡病患!!
😊以上規定 會根據疫情做 "滾動式調整"
歡迎 各家醫院的內視鏡中心以及檢查室朋友 留言分享你們的處置規範
感謝各專家提供以下該院規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1.檢查當天詢問相關旅遊以及接觸病史以及症狀等,
2.門診胃腸鏡檢查前不需提供PCR,除非臨床有相關懷疑才需要提供PCR
3.急診胃腸鏡需PCR陰性報告
🌈彰濱秀傳:
內視鏡檢查當天需要有三天內的快篩陰性報告
#消化內視鏡醫學會 #員生醫院 #中山醫院
#新冠PCR #新冠肺炎 #胃鏡 #大腸鏡
「中榮急診護理之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屏東縣議員宋麗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感想] 關於中榮急診(代po) - 看板medstud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討論中榮急診事件 -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台中榮民總醫院- 中榮提供孕產一條龍服務~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中榮急診ptt」+1 - 藥師+ 的評價
- 關於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曝桃園醫院醫護壓力爆大現況急診護理師吐心聲 - YouTube 的評價
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2本土2境外與幼兒園群聚相關,整起群聚已達27名確診;專家憂心:不明感染源且零星個案爆發,應強化公衛手段與疫苗加速接種併行】
台灣今(9日)新增6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包括4例本土與2例境外移入。而今天的6例個案中,與幼兒園相關的有2例本土為確診社區大樓的裝修工人與其妻子、2例境外移入為埃及返台的幼兒父親親屬;其餘2例本土個案,則為新北市同住家人,目前找不到感染源;今日也新增一起死亡個案,為一名70多歲有慢性病的男性。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今日表示,因應今天再有確診個案,宣布再新增13所學校,共3,170位學生預防性停課,目前總計16所學校、7,369人停課,多數在板橋區,將等PCR檢測報告出爐後,若全數陰性,才會恢復上課。
長庚大學副校長、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許光宏表示,目前社區接種一劑疫苗的狀況,沒有辦法應付高傳染性的Delta病毒,且光是戴口罩也沒有辦法阻擋病毒傳播,「現在看來病毒都是零星擴散,機師、幼兒園也不同病毒序列,需要做好心理準備,疫情若爆發恐比5月時大規模社區感染還要嚴重。」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則表示,提升公衛介入措施,尤其注意避免間接傳播,加速疫苗接種,是現下控制疫情、減少擴散的方法。
好消息是,今日上午6點多,91萬劑BNT疫苗抵台,目前共計184萬劑BNT疫苗到貨,封緘完成後即可使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接下來仍會優先提供給青少年、18~22歲年輕成人使用,其餘疫苗的接種優先順序仍在討論中。
■幼兒園再增一例「大樓裝修工人」確診,妻子也確診
今日本土個案中,兩例是台北市案例、兩例列在新北市。台北市兩例個案與境外案例與幼兒園群聚有關,目前相關確診者已達27人。台北市市長柯文哲表示,今日北市確診個案是一名裝修工人,曾3度前往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案的住宅大樓裝修,事後經由業主通知該大樓發生感染狀況,因此才決定與太太一起前往採檢,最後兩人皆確診。但陳時中表示,是否在該社區遭傳染,仍須後續調查才能確認。
境外移入部分,雖然歸類於境外,但與幼兒園群聚相關,即8月4日從埃及入境的幼兒家人,是兩名埃及籍男性。兩人因埃及父親確診而匡列居家隔離,9月7日採檢陰性,今日再次採檢轉陽性,Ct值分別為36.7與34.7(數字愈高、病毒量愈低)。
■侯友宜:擴大預防性停課,目前已16校、7369人停課
由於目前的疫情集中在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昨日也宣布,今起為期一週,新北市禁止餐廳內用、關閉運動、藝文場館等場所,強化二級警戒。
侯友宜表示,昨(8日)一整天已經將有確診個案的B棟社區大樓清空,該棟樓共785人全數送往集中檢疫所檢疫並採檢,除住戶外,經由新北市評估其他進入大樓的民眾,若有風險也已同時隔離;未有確診個案的A棟樓則採自主健康管理。今日一名B棟大樓的裝修工人,驗出陽性,這名個案的感染源與幼兒園其他個案是否有關仍在調查中。
學校部分,侯友宜表示,目前採取不等PCR結果出來,就預防性停課,現已有16所學校、7,369人停課,若PCR結果確定陰性就會復課,包括補習班、安親班也採此標準。停課期間則會加強清潔消毒、追蹤孩子健康狀況。自主防疫假部分,新北市共有2,386名學生昨日請假,多是幼兒園學生,佔所有學生的0.59%。
今日針對兩名埃及個案居家隔離中採檢確診,侯友宜表示,針對目前居家隔離的951人,5天後還會再做一次PCR檢驗。
另外,新北市三重區今日還驗出兩例確診個案,與幼兒園無關。侯友宜說明,該例個案是要去醫院就醫,採檢PCR發現確診,Ct值為30.5,匡列同住朋友也確診,Ct值31,研判感染一段時間,相關接觸者匡列一人。
■幼兒園群聚案中,驗出8人抗體陽性,感染源仍未確定
羅一鈞表示,目前幼兒園群聚案已針對其中18人進行抗體檢驗,結果發現有3名幼兒園小朋友抗體呈現弱陽性;另有兩位,即幼兒園老師、台大麻醉護理師也是陽性,但皆已打過疫苗;而埃及返台父親與其同住家人3位IgM、IgG皆呈陽性,可能在1~3個月內感染,推測感染時間較早,但仍不代表是感染源。陳時中也表示,感染源無法確定,其他抗體陽性者,如幼兒園教師夫婦,也都有傳播可能。
長榮機師部分,目前接觸者採檢皆為陰性,陳時中表示,看來風險較低,在可控制範圍內。他強調,目前沒有升三級警戒的考量,新北的案例雖然在發展中,但已在持續匡列中。
媒體詢問目前新北幼兒案是否已進入「社區傳播」?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補充,目前針對感染源都在溯源中,到底傳了幾波還不確定,而民眾都有戴口罩,也確實降低不少感染,目前透過大量篩檢,親密接觸者也沒有發現更多的確診病例,應不會造成百人傳播鏈。
■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許光宏:呼籲將疫苗優先提供給50歲以上長者
但專家觀察這波Delta病毒傳播狀況並不這麼樂觀。長庚大學副校長、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許光宏表示,因台灣目前二劑疫苗完整施打率的普及性不高。根據文獻,要抑制Delta病毒活性,要將中和抗體再拉高10倍,而接種二劑正好可以達到此程度,這也代表,只打一劑的民眾,跟沒有打疫苗者一樣,無法有效防範Delta病毒。
尤其,機師與幼兒園群聚案經過病毒基因定序後發現,不屬於同一群感染,「這讓人非常擔心,目前群聚案都是不明感染源、且從個案的Ct值看到,應該都已經傳染了一陣子,接下來也可能會有大規模擴散,若爆發,幅度會比5月Alpha病毒株造成的疫情大。」
雖然比較5月之前,台灣現在的個人與群體的防護措施,如戴口罩,都已經高出許多,但許光宏表示,Delta病毒株的傳播力很高,R0值約在6~7左右,意即在沒有防護下,一個感染者可以傳染給6~7人。「戴口罩確實可以阻擋飛沫傳染,但還有間接感染,再加上民眾無法長時間處在警戒狀態,一鬆懈就可能讓疫情再起。」而打完第一劑疫苗的人,心理上也會覺得自己有了部分保護而鬆懈,「這讓打完第一劑,跟完全沒打的人相比,行為防護面更糟糕,較可能會到處走、脫下口罩。」
針對現況,許光宏表示,呼籲政府應該重新分配疫苗施打對象,讓50歲以上高風險長者盡快打完第二劑,因為只要時間拖得愈久,疫情一但爆發造成的個案數、重症數都會增加,待高風險者全數接種兩劑後,剩餘疫苗再提供給年輕族群接種。
但陳時中昨日記者會仍表示,目前疫苗施打政策沒有變化,仍會以第一劑覆蓋率為主;針對混打開放,則表示日後各種可能都有。許光宏則呼籲,台灣民眾挑選疫苗的狀況嚴重,應該要有疫苗就去打,才能得到保護。
而91萬劑BNT疫苗今早抵台,目前共有184萬劑BNT疫苗,陳時中今強調,除了仍會優先提供給青少年、18~22歲年輕成人外,其餘疫苗的接種對象仍在討論中。
■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陳世英:強化公衛防疫措施,避免間接傳播
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Delta病毒的傳播力高、在社區中近乎造成如空氣傳播的狀況,此次新北社區同棟大樓不同樓層的感染,推測是接觸無生命物體(fomites)而被感染,包括電梯按鈕,或是上一個帶病毒者剛離開,空氣中仍有病毒,進而造成傳播。
侯友宜也在記者會中表示,此次社區大樓的確診分佈,針對居家的防疫,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居家開窗維持通風(含衛浴空間)
・落實三明治洗手法,養成碰觸公共場所物品前後手部酒精消毒習慣
・社區公共空間如電梯、信箱區、交誼廳等加強消毒頻率
・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個人防護措施
儘管目前邊境防疫已經加強,包括檢疫14天內採檢3次,陳世英說,但病毒同樣進化,可能需要加長檢疫期與採檢次數才有辦法更嚴密的阻擋,但若無法如此,病毒進到社區內要如何防範?則需要公衛介入措施(NPI)以及疫苗接種並行。
陳世英表示,單靠疫苗接種沒有辦法阻擋病毒,以新加坡為例,8成的民眾已經接種兩劑疫苗,依然造成大量個案確診;台灣如今兩劑接種率約5%,但疫苗有效性不是百分百,粗估群體免疫比率僅有3%左右,幾乎等於沒有群體免疫效果,因此更要維持NPI手段,包括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
陳世英說,目前即是加速接種疫苗,同時維持防疫強度,讓病毒無法大量傳播出去,才能阻止病毒像5月時造成大規模感染;也隨著疫苗不斷接種,降低確診個案重症率、死亡率。所幸民眾對於實施NPI的順從度很高,「只是辛苦民眾,加強防疫手段,也代表經濟上會受到一定影響。」尤其病毒會造成一定比例的無症狀感染者,如今不太可能再有清零,都會有個案持續發生。
許光宏也同樣強調,目前應該要加強實行「強化二級警戒措施」,在二級跟三級之間取得平衡,包含減少室內、室外的群聚人數、進行公共場所的人流管制規範,「不用做到第三級警戒,但還是要比現在的二級再嚴格一些,才能防疫且維持經濟熱度。」
(文/陳潔;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中央社)
#延伸閱讀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3kpkwcI
【致死率變化教我們的事:加強防疫韌性,檢測與醫療量能如何長期備戰?】https://bit.ly/3tnXFC9
#報導者 #COVID19 #突破性感染 #本土案例 #疫苗 #AZ #莫德納 #BNT #高端 #幼兒園 #Delta #強化二級警戒
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屏東縣議員宋麗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路吧!
孫正春走到腫瘤也怕他!
孫正春身體力行100天,2個腫瘤消失了16種宿疾改善了!想健康,走路最簡單,不花錢,絕無副作用!
「我覺得爸爸會抗癌成功,關鍵在於『堅持到底』。
他的確在開始長途走路的一百天內腫瘤消失了,心跳正常了,很多人看到成效出現就停止,但他非但沒有鬆懈,反而更堅持走下去,直到現在,持續二十幾年。」
孫羽佑
孫正春之子,神經科學博士
他原本天天吃焢肉、能坐就不願站,直到癌症的陰影迫近,才驚覺必須改變!
從完全不走路到一天走上六小時,他慢慢走,打赤腳走,拿著啞鈴負重走;他吃樹葉、喝葉子水,打造了一個「山上的家」三餐吃優格,徹底地改變了體質。 兩個腫瘤一百天消失不是奇蹟,而是「動、綠、奶」的有力實踐。
他到宜蘭工作,就把走路的觀念傳給同事;搬回埔里,帶動了遠近馳名的社區「夜走」熱。
他還鼓勵原已無法進食、無法行動的癌末朋友,從吃一小滴優格、爬行一小步開始,重獲健康。
這一份對走路的執著和熱愛,鼓舞了無數人迎向希望。
他曾花六天翻越中央山脈,從南投走到宜蘭;四十五天健走,以一雙傷痕累累的「真皮鞋」實現赤腳環台夢想;更跨足世界,走向義大利,兩天完攻山海雙線的考驗。
他賦予了「距離」全新的意義,只要走路到得了的地方,就不算遠。人生的路,原來可以靠雙腳走出來,而最重要的是:堅持走下去。
「堅持到底」,讓孫正春贏回健康,更讓他走出了康莊大道!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每日健走15分鐘,延壽3年!英國癌症團體:每日健走20分鐘,癌症死亡率減半!
走路的好處,他們都親身體會到!
◎孫正春之妻陳梅香曾患腎臟病,身體水腫到像懷孕,每天走路讓她重獲健康。
◎紀政的尿失禁毛病因走路不藥而癒,而且6個月瘦了20公斤。
◎希望基金會祕書長黃純湘的癌末父親,靠走路贏回了7年人生。
◎前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梁雙蓮,以走路擺脫了更年期及失眠困擾。
◎作家陳芸英長期受便祕所苦,開始走路的第二天,便祕問題竟然解決 了。
走路很簡單,就是「走出去」而已。出門多走一站搭車或提早一站下車;在公司少打一通電話,直接走去找同事;不必刻意挑什麼健走路線,有時間就走。
把自己交給雙腳,慢慢走,不要急,才能走得遠、走得久。有人問: 「走這麼長、這麼久的路,不累嗎?」孫正春說: 「只要心不趕,就不會累。」
◎不管身體有多糟糕, 背一定要挺,不能垮下去,只要能動就要動,動一 下也好。
可別小看「動一下」這是很單純的求生訊號。
◎既然站得起來,就試 著走出去吧!一步就好。第二天再走一步,慢慢來,只要 一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
◎「走路」
就像每天都 要吃飯、睡覺一樣,是生命的必需品。讓走路融入每日生活,養成隨時走路的習慣。
◎走路是最緩和、最舒 服的一種運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不需要技術、不需要夥伴。
◎其實走路很簡單,就是走出去而已,把自己交給雙腳,慢慢走,不要想太多,重點是持之以恆。
◎剛走路的人都希望走快點,趕快走完,好回家休息,但當你走到一個程度,就會曉得什麼樣的方式對你的身體和生理有幫助。
走路運動....不是趕路運動。
輕鬆走,慢慢走;
天熱/帶條毛巾 ;
天涼/帶件薄外套。
生病不是意外,是自己平常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病痛來襲,只有默默承受。
走路可以運動到環跳穴,改善上熱下寒的情形,也可以活潑足三陽的氣機,使陽下行而陰上滋,是活命之源!
⭕⭕ 榮總急診部王醫師傳送@ 很寶貴的養生短文
◎ 成為永遠病人的二大原因:過食 + 藥物!
就是吃太多啦,還有就是吃葯,這絕對不是好事,醫師和護理人員,都很少吃葯。
◎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謝紊亂!主因則是胰臟過度疲勞!
◎ 細嚼慢嚥是在降低胰臟負擔!
◎ 活得健康的重要原則?一少三多!
A丶少吃; B丶多休息; C丶多喝水; D丶多流汗!
◎ 滿身流汗對各種疾病都是有益的!
◎ 飯量越大丶耗氧也越大丶細胞越缺氧,心臟就越加壓,血壓也就越高了!
◎ 吃飯最好"五分飽",不要撐飽!
#當身體飢餓感訊號出現時,正是排毒旺盛,免疫功能快速增強時!
◎ 空腹時身體發熱流汗是最有效的新陳代謝法,也是細胞自行清血解毒,補氣活化的時機!(消化系統運作時,就停止排毒!)
◎ 癌症的主因:超級中毒+組織缺氧(重度缺氧)!
◎ 癌症是身體長期處於中毒狀態(強酸),所引起"缺氧"的自然現象!
◎ "氧"是身體治病救命的靈丹,它決定腺體調節能力,免疫系統的強弱,更掌控了癌症病人的生殺大權!
請看完後 ,拜託你把它轉寄出去,別只顧著存檔 喔!
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討論中榮急診事件 -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Fw: [爆卦] medstudent版戰文懶人包,家姊目前是護理系學生,剛好Dcard上什麼不多護理系學生特別多,單純好奇,原來醫師被護理師任意指使工作是 ... ... <看更多>
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台中榮民總醫院- 中榮提供孕產一條龍服務~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榮 「產後護理之家」、「34病房」揭牌| 健康元氣| 商情| 經濟日報. 臺中榮總為提供孕媽咪由孕期、待產、產後到健兒門診一條龍服務,以「同理 ... ... <看更多>
中榮急診護理之家 在 [感想] 關於中榮急診(代po) - 看板medstudent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代po 本篇文章同意所有轉文
如果進來想要看劉醫師和陳護理師的事件的話請麻煩左轉,
這篇是要說明一下中榮急診的現況
前面有板友提到"為何一個主治醫師去處理OHCA後急診就像空城一樣",
這句話大致上來說沒錯,中榮本身為醫學中心,急診量很大相信各位都很清楚,
就急診內科來說,白天確實有不只一個主治醫師以及住院醫師在看診, 但是到了
小夜後半的時候,就會開始各自把病人交接給今晚留觀的醫師,所以大夜一般來說
就剩下主治+住院(如果今晚有PGY就是住院醫師+PGY), 然後因為PGY床數有上限,
那就是主治+住院醫師要照顧整個內科留觀60~80個病人兼看診新病人,
問題是,在急診有幾個主治醫師(不是全部,但也不是一個)在某個時間點後就會消(ㄕㄨㄟ
ˋ)失(ㄐㄧㄠˋ),
而且還不准住院醫師call他們, 有發生過住院醫師call了還被罵,
變成說是一個住院醫師要hold全場(留觀+急救室+看診)
這問題在急診已經上演不只一次了(反正看今晚哪個主治值班就知道了).
也聽過他們的住院醫師抱怨, 不過目前看來沒有改善
這個工作環境確實對住院醫師很不友善,所以急診住院醫師招的不怎好,
而且訓練出來的人也都不想待在這個環境,最近就有四個左右的主治醫師
要離開了(而且是不會睡覺的那群),相信以後有病人半夜送到急診時會
更容易沒有主治醫師。
其實幾十年前這種現象很正常,還有實習醫師就在急診hold全場的,
但是放到今天還適不適合這樣可能就要再討論。
完畢
本篇文章同意所有轉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96.71.9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dstudent/M.1523104126.A.F2C.html
※ 編輯: kendra0606 (61.70.227.251), 04/07/2018 21:12:08
不過這幾句確實可能模糊本篇焦點,先刪除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