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常會談文化發展傳承過程之中不同文化接觸所帶來的「涵化」(acculturation)與文化教養的「濡化」(enculturation)兩個概念。但在今天可以發現這兩個過程往往不可分。
這篇來自【轉角國際】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個幼稚園,一起認識這裡的教育如何結合不同國家文化的元素到民族文化教育之中。
---------------
隨著W走進南園區,馬上就被園裡的各項設施給震攝住了。除了廣場上的遊樂設施仿照傳統蒙古包和勒勒車的造型進行設計外,各建築物的外型設計都是橢圓或整圓的,一方面模仿蒙古包的造型,體現蒙古文化崇尚蒙古包、「返本歸原」的思維,另一方面也呼應官方所強調的「民族團結」之意。
更令人驚訝的是,走進建築物裡,裡面所有的空間安排都是順著外型的大圓而分割的,就連隔間牆都是圓弧曲線的,這一方面與蒙古包內部必須沿著內牆圓弧來布置家具的文化思維相呼應,另一方面也避免孩子在室內跑跳的過程中受傷。
此外,和私立的蒙古族幼稚園一樣,為了適應蒙古文化教育的需求,以及日蒙融合的「培養獨立生活技能」、「大量遊玩、少量學習」的幼兒教育目標,室內也規劃諸如蒙古特色文化室、生活體驗館、室內球場、劇場…各種想得到、想不到的遊樂空間都有。主建築物裡甚至還有一間「綜合戲水館」,平時擺放各種玩具供不同班級的孩子們輪流來玩,夏天的時候則注水成為大型的戲水池,讓孩子們在裡面玩水。
內蒙古地區的公立蒙古族幼稚園,原先是在《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要求之下,作為蒙語教育系統最基礎的啟蒙教育單位而設立的。不過,在漢語作為「現代化」主流語言的社會情境下,早期蒙古族的家長將孩子送到蒙古族幼稚園的意願並不高。
除非家長對傳統民族語言、文化傳承有非常高的認知與執著,否則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猛發展的90年代,一般蒙古族家長大多普遍認為孩子必須從小學會流利的漢語才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人生勝利組」。在這樣的思維下,不僅公立蒙古族幼稚園的入學率偏低,也沒有設置「漢族班」的需求。
為了扭轉這樣的認知、提高入學率,以塑造中國境內「民族幼稚園」的典範,近年來不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均投注了大量的資源,讓公立蒙古族幼稚園從空間規劃、硬體設施,一直到師資培育﹙如樂樂的班主任老師擁有內蒙古師範大學幼兒教育碩士學位,而且必須定期接受職業培訓﹚、活動安排/課程設置都是一時之選。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nculturation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觀察學」是日本的一個綜藝節目,當中製作單位發想出各種情境,來看看民眾的反應如何?
在之前有一集節目中,試著比較「關東」(東京人為代表)與「關西」(大阪人為代表)的差異。節目的前段,在兩地的幼稚園中,安排了一隻突然中了魔法變得會說話的兔子和兩地小朋友互動,結果是什麼呢? 大家一定要自己看看!
兩地實驗的結果差異(不討論抽樣效度的話),的確可以看到文化如何從小影響了小孩,也間接給了一個例子說明了人類學的「濡化」理論(enculturation theory),即由於人類透過濡化(enculturation)與社會化等等的學習過程來習得社會與文化的規範,因此居住在不同地方或環境的人們,因而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樣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PT50h-eU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