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逆天」!
今天看到ChocoTV的創辦人劉于遜因侵權被起訴的新聞,有點遺憾與不捨。在台灣談新創何其不易,沒有一家電視台、電影公司願意花大錢製作優質影片,影音平台到處「借」用內容,一不小心就被推上了斷頭台!
劉于遜曾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逆天」!壯哉,斯言!只是未來的世界沒有水晶球,也沒有一步登天的天梯,我們必須一步步的從數據(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轉化為經營的智慧(Wisdom)。
不願意投資基礎建設,沒有原創內容,讓很多台灣新創企業「浮沙建塔」。是繼續「為了新創而談新創」,還是回身重新理解台灣優勢,並且尋求更符合台灣發展條件的新創事業,似乎是政府、智庫在選擇國家戰略時更應思考的問題。
談新創,要逆天;但想養好兩、三隻獨角獸,不能善用在地條件,就算長大了,也活不久,或者終究會離台灣而遠去!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的推薦目錄: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04.九月份康軒中學生元氣誌雜誌 名人來值班 孔繁錦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十五年,進入行動上網時代,知識爆炸正在發生,對某些舊時代古董權威來說簡直是一場惡夢。現在的老師不好當,課堂上學生有問題不再舉手發問,而是低下頭直接上網搜尋答案。搜到的資訊跟老師講的一樣還好,若不一樣,馬上舉手吐嘈。從前憑著一套講義、一招半式,靠時間差與訊息缺乏就能在課堂上矇混過關的教書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有人說既然有了網路,知識唾手可得,毋須強記亦可博學,人們大可不用再多花時間在記憶上。但無論網路有多方便,基本的「知識架構、常識判斷、新知歸類」還是得靠我們既有的記憶作為基礎,否則連關鍵字是哪一個都搞不清楚,就算google 到十萬條出處也難辨真偽,無從取捨。「記憶為知識之母」,要求學還是得練好基本功。學校裡,總有一些天才達人,擁有超強腦力,或能過目不忘,或能旁徵博引,類比歸納分析,推論演繹舉一反三。國內也有許多知識比賽、文字比賽和記憶比賽的電視節目,節目冠軍往往成為媒體寵兒,被冠以「最聰明」、「最強大腦」、「怪物」或「神人」等頭銜,為大家所欽崇羨慕。
他們是怎麼成功的?腦力能鍛練嗎?這世界真有「記憶術」存在嗎?坊間不少記憶、速讀、珠心算的補習班或是培訓課程,大打廣告奇效,神妙近於吹噓,總能吸引許多人甘心捧著鈔票頂禮膜拜。
其實這些補習班的課程萬變不離其宗,所說的都大同小異:儘早開始接受訓練、避免外界干擾、保持情緒穩定、作息規律、生機飲食、充足睡眠、遠離毒品、學習記憶技巧、確立學習動機、配合冥想、做頭腦體操和反覆不停鍛鍊等。一些手機遊戲也有不錯的內容,可以不時充電復習。
筆者亦曾著有《金頭腦冠軍的超強學習法》一書,歸納提出「圖像法」、「序列法」、「音韻法」、「縮寫法」及「聯想法」等小技巧。希望藉由野人獻曝,與大家分享自己學習記憶的竅門。其實學問之道無他,慎選教材,反覆苦讀而已。讀一遍、二遍還是忘記,該怎麼辦?再讀一遍!有明師指導固然事半功倍,獨自摸索有時更能走出傳統窠臼,推演出自己的獨特創見。
「校園讀書會」是另一個有效學習的方法。通常由同班或同社團的三五好友組成,同進同出,有如死黨,分工讀書範圍、分享讀書心得、叮嚀考試進度和停止耍廢懈怠。不只是一起讀書的好隊友,更是彼此打氣加油的好夥伴。「友直、友諒、友多聞」、「三個臭裨將勝過一個諸葛亮」,學生時代的知己好友,往往成為一輩子的患難之交。
但終身學習的目的不只為了應付考試,人生成就是多元多面向,更不是只看考試。學習始於記憶數字、單字、公式和圖表,也就是「數據」(data)層次。接著我們會應用數據去推理串連出「資訊」(information),再將資訊融會貫通,首尾呼應整理成一門「學問」( 或稱「知識」,knowledge)。考試能考的僅止於知識層次,但學習的終極目標是求取「智慧」(wisdom)。智慧是揉合你書本裡讀的、老師們教的、自己生活遭遇的,一切一切放在一起醞釀發酵,最後產出的,屬於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有了智慧,我們才能依據現實條件、理想願景、成本效益和風險評估,做出最合理的綜合判斷。如此,我們一生懸命追求腦力鍛鍊的目的:「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才顯得更完整、更有意義。
http://www.hijunior.com.tw/celebrity_con.asp?ID=38